当前位置:首页>公开课安排>> 微课题研究情况
相关公开课信息
公开课名称 执教老师 班  级 学  科
2016年秋学期第四周公开课安排 王琴老师 高二(2)班 语文
星  期 节  次  教   学   内   容
星期五 第2 节 渔父
微课题研究情况
参与人员  高二(2)班全体学生
课题背景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生。《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教学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研究目标  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⒊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研究内容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渔父》
研究对象  高二(2)班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1.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
过程与步骤

 

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当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面对选择,尤其是生死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一位憔悴枯瘦的诗人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就是屈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回顾高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齐背。

一、解题

注意读音:《渔父》“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关于“楚辞”和《楚辞》

三、读书三境界(教学主体) 

       (一)第一境界: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准确。 

        一生读课文。读完后,请其他学生找出读得不准确的音。重点关注以下字音。“淈gǔ”“餔bū”“歠chuò醨l픓汶汶ménmén”(以上为生僻字),莞尔wǎněr(注意:两个三声在一起,第一字变为二声,读作“wáněr”)。 

       (二)第二境界:诵。要求是语调和谐,抑扬顿挫。这一要求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         

第一步: 

        梳理课文:学生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参与解答。         

第二步: 

        理解形象及朗读指导: 

         1.文章开头用哪些词语给我们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既放”交代了屈原来到江畔的背景,“游”很好地表现了屈原此时魂不守舍的精神状态,“行吟”可见其内心悲苦激愤的郁结,“憔悴”“枯槁”是屈原内心饱受折磨的外在反映。这样的一些描写行为、外貌的词语,朗读时应重读,以表现屈原受到痛苦的折磨煎熬而心力交瘁的形象。

2.第一次对话中,渔父、屈原各表现出怎样的语气?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渔父的问话中充满了诧异、不解。“子非三闾大夫与?”用反问句式加强渔父的惊诧。“何故至于斯”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惊诧,眼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流浪汉很难与以往相识的那个风流倜傥、儒雅高贵、丰神俊秀的三闾大夫相吻合。朗读时应表现出渔父的惊诧语气。 

        屈原的话中包含有一种强烈的激愤,这种激愤主要由反义词对举表现出来:“举世”与“我”,“皆”与“独”,“浊”与“清”,“醉”与“醒”。这样几组强烈对比性的反义词极好地表现了屈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不容于世的激愤。

        3.文章主体部分对话用怎样的方式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        

 明确:渔父用疑问句式,两个“何不”,一个“何故”,表现了对屈原委婉的希望与劝告,劝告屈原随遇而安,甚至是随波逐流。朗读时应在这些疑问词上读出委婉劝告的语气。屈原用两个“安能”领起的反问句式来加强自己绝不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节操的决心。同时以对比强烈的反义对举——“身之察察”对“物之汶汶”、“皓皓之白”对“世俗之尘埃”,来彰显自己的无悔选择。朗读时应在反问语气及对比词语上读出屈原绝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4.末节中的渔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第二节中的形象是否矛盾? 

        明确:渔父是一个吟啸烟霞、逍遥世外的隐者形象。与第二节中的形象互为补充。末节意境深远,阅读时,应与第二节对照阅读,语气应幽眇一些,带着看破世俗的意味。 

       (三)第三境界:吟,感情饱满、酣畅淋漓。要求学生能够深入体味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从文本中选择一句最有感触的话,反复朗诵体味。 

        2.四人一组,选出文本中的一节进行朗诵比赛,看谁的感情最饱满。 

        3.谈谈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分析你的身上是否留有他们的影响。 

       4.分角色朗诵:师读旁白,一生读屈原,一生读渔父,以《欸乃》配乐。 

        四、文本探究 

1、本文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形象,表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屈原形象)身心憔悴、失落消沉洁身自好,品格高尚,不妥协,不苟合,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形象)随遇而安,自由旷达,明哲保身,无拘无束,高蹈遁世,超然物外的隐者。

2,、补充关于“渔父”的意象: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3、探究屈原与渔父的关系。

从三次对话,渔父的“遂去,不复与言。”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态度是对立的,渔父想劝说屈原放弃节操,与时推移,但无果而去。

这是一次江畔对话,在屈原抱定死的决心,投江之前的内心抉择,渔父可以看作是屈原的另一层面。

五、拓展探究

(注意:此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一边倒向渔父,认为屈原太傻,认为他不需要赴死,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师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大家站在屈原的立场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屈原的死。) 

补充背景资料: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总结:屈原的尊严和复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不允许他隐遁江湖和另投他国,屈原的理想就是复兴楚国,并且一直执着追求。当楚国灭亡了,他活下来的意义便没有了。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尊严,更加显出他的悲壮和伟大! 

回顾《离骚》中的句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屈原以死明志、坚守理想的伟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 

总结: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人生的选择很多,有尊严、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全体齐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淡然与豁达,悲壮与伟大!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课本教材 2.多媒体课件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1号 联系方式:0519-82851407

技术支持:伟兵程序 QQ:2995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