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公开课信息 | |||||||||||||||||
|
|||||||||||||||||
微课题研究情况 | |||||||||||||||||
参与人员 | 高二(2)班全体学生 | ||||||||||||||||
课题背景 |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直面人生就是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生。《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教学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 ||||||||||||||||
研究目标 | 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⒊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 ||||||||||||||||
研究内容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渔父》 | ||||||||||||||||
研究对象 | 高二(2)班全体学生 | ||||||||||||||||
研究方法 | 1.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 | ||||||||||||||||
过程与步骤 | |||||||||||||||||
(注意:此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一边倒向渔父,认为屈原太傻,认为他不需要赴死,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师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大家站在屈原的立场上,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屈原的死。) 补充背景资料: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总结:屈原的尊严和复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不允许他隐遁江湖和另投他国,屈原的理想就是复兴楚国,并且一直执着追求。当楚国灭亡了,他活下来的意义便没有了。他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尊严,更加显出他的悲壮和伟大! 回顾《离骚》中的句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屈原以死明志、坚守理想的伟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种精神中国自古有之,而屈原应该是较早实践这种精神的人。 总结:无论是屈原的毅然赴死,坚守理想,还是渔父的超然豁达,逍遥于江湖,亦或是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以生践志,他们的选择不同,但他们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都是对理想和生存方式的坚守。人生的选择很多,有尊严、有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全体齐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淡然与豁达,悲壮与伟大! |
|||||||||||||||||
研究成果 | |||||||||||||||||
|
|||||||||||||||||
参考文献 |
1.课本教材 2.多媒体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