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学期地理苏小俊老师第五周公开课安排
班级 | 星期 | 节次 | 上课内容 |
高二(2)班 | 2 | 第1 节 |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中国农民工现象 |
教案与课件 | |||
高中地理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处理核心是**依托教材知识框架,结合教材自带的案例、图表与探究提示,按“定向—分析—总结”三步落地,兼顾知识应用与素养培养**,具体流程如下: 1. 锚定教材核心:明确研究方向(不脱离课本知识点) 教材的“问题研究”均围绕单元重点设计(如必修1“大气环境”→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必修2“农业区位”→研究“本地农业选择”),第一步需先关联课本理论,避免方向跑偏: 先梳理单元核心知识:比如研究“郊区城市化对本地的影响”,需先回顾教材中“城市化的三个阶段”“郊区城市化的定义”(课本明确:人口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伴随产业外迁); 结合教材提示定具体问题:教材常给出引导性提问(如“你所在城市的郊区,近5年有哪些变化?”),直接以这类问题为研究核心,无需额外空想主题(例:聚焦“本地郊区耕地变住宅/工业园的原因”)。 2. 整合教材资源+补充信息:完成分析(以课本为基础,不堆砌无关内容) 教材会提供基础素材(案例、图表、数据),分析时先用足课本资源,再适度补充简单信息(避免复杂调研): 优先用教材案例/理论搭框架:比如分析“本地水稻种植的可行性”,可套用教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劳动力:充足),逐一对应本地情况; 结合教材图表+简单补充:教材若给“某城市热岛效应等温线图”,可对比本地天气预报的“城区与郊区温差数据”(从气象局官网查1-2组即可),用“课本理论+本地数据”论证(例:“本地城区夏季均温比郊区高2℃,符合教材‘热岛效应’特征,原因是城区建筑密集、绿地少”); 用教材思维抓重点:紧扣地理三大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自然+人文;区域认知:不套用万能模板,如本地是山地,就侧重“地形对农业的限制”;人地协调:分析“人类活动是否符合环境规律”,如“本地陡坡种庄稼,违背教材‘陡坡退耕还林’的建议,易导致水土流失”)。 3. 对标教材逻辑:总结结论+提建议(有理、可行,呼应课本) 教材的“问题研究”不要求复杂结论,重点是“用课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总结时需: 结论:直接回答研究问题,且关联课本理论(例:“本地适合种水稻,因为符合教材‘季风水田农业’的‘雨热同期’‘劳动力充足’条件”); 建议:借鉴教材中的解决方案,结合本地调整(不空想):比如针对“本地城市内涝”,可参考教材“海绵城市”的思路,提出“增加城区绿地(课本提过‘绿地截留雨水’)+清理河道(课本提‘改善排水系统’)”,而非说“加强环保”这类笼统表述。 关键提醒:利用教材“隐藏辅助” 教材的“问题研究”旁常附带“小思考”“资料卡片”(如“某区域产业转移案例”“相关政策原文”),这些都是现成的分析素材,必须用上——比如研究“产业外迁”,可直接引用教材“产业转移的原因”(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提高),再结合本地工厂外迁的实际情况,分析会更高效。 按此流程处理,既能紧扣教材要求完成研究,又能强化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后续应对考试中“结合案例分析”类题目时,也能快速关联课本逻辑,避免失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