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开课安排>> 公开课教案
2025年春学期语文王晓军老师第七周公开课安排
班级 星期 节次 上课内容
 高三(5)班  3  第1 节  二轮诗歌:文字题解答提升
教案与课件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代诗歌文字题解答提升:明问法,定答法

授课时间

20254

教学目标

1.发现自己古代诗歌理解、答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2.学会从问法里找答法,提升读题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诗歌文字题容易拉开分差,学生常常读不懂答不准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展示一模诗歌文字题数据统计,对标自身得分

 

16.满分数量

零分数量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系数

1716

3531

2.55

1.61

0.43

课堂活动一:6份一模零分答卷,分组讨论答了什么,为何这么答。

问题:态度?能力?

1 . 思维定势,遍地撒网——自我放飞

2.答非所问,误解过解——审题不清

问题实质:主要是能力问题——不明问法,在蒙和填满中找安慰

 

提示:古代诗歌鉴赏的关键考点有哪些?(引出诗歌鉴赏三个导向(意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

引出本节课主题:古代诗歌文字题解答提升——明问法,定答法

 

课堂活动二:从问法到答法思路探究,形成文字题答题程式

问法答法基本点:内容,手法,语言

具体策略:抓关键词句,明问法导向,确定答法

以一模为例,形成思维程式

16.某同学给第三联下了“人物呼之欲出”的批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问法简要分析什么?关键词句是哪些?问法导向指向哪一块?有无隐藏信息?

确定问法关键词:第三联、批注、“人物呼之欲出”。

确定问法导向:表面看是批注(诗评)问题,实质是理解“人物呼之欲出”(内容导向中的意象之人物)

确定答法:第三联“瓦鼓三四只,村酤一两瓶”写的什么;怎么理解人物呼之欲出:怎么就“人物呼之欲出”了,“呼之欲出”的人物是谁,人物什么样。

最终答案:三四只凳子,一两瓶酒。没写人,但明显有人。(该有三四个人)(尾联的“众人””“)可以想象,我和二三朋友坐着喝酒,喝的很开心,关系很亲近。

答题程式

分析问法:简要分析什么?关键词句是哪些?问法导向指向哪一块?有无隐藏要求?

确定问法关键词:

确定问法导向:

确定答法:

我来答题:

 

课堂活动三:学以致用,我来明问法,我来定答法(4年新Ⅰ卷为例)

21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6.“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22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23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2416.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 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总结:文字题解答提升——问法决定答法

 

 

 

 

 

分析一模诗歌文字题0分答案:该同学答了什么,为何这么答

 

 

 

 

 

 

 

以一模为例,研讨诗歌文字题问法和答法,形成文字题答题程式

 

 

 

 

 

 

 

 

 

 

 

 

 

 

 

 

参考答题程式,

学以致用

 

 

 


答法

问法

 


关键词句                                   答题程式

问法导向                

 

内容  手法  语言

作业设计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 地址: 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1号 联系方式:0519-82851407

技术支持:伟兵程序 QQ:2995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