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学期美术陈刚老师第十四周公开课安排
班级 | 星期 | 节次 | 上课内容 |
高一(7)班 | 1 | 第9 节 |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
教案与课件 | |||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金坛区第四中学 陈刚 (一):教学类型:美术鉴赏课 (二):教学内容: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三):教学目的: 1, 从本课开始,具体了解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及其相关的问题。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具象艺术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 ① . 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② . 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③ . 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2,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3,要求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会具象艺术作品的鉴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重点就在于对其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地模拟(尽管它要“如实”地再现)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这就要把具象艺术与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处理结合起来讲解和鉴赏,因为这些形象都服务于艺术家的不同目的。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 一、 策划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最近,在我们家乡有一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为配合农业“大包干”3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宣传工作,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里,塑造了一尊朱元璋的雕像。一个长相丑陋的皇帝一下子变成了帅气的“美男子”!。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叫好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究竟是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咱们还得唠嗑唠嗑!咱们先来一场辩论会: 正方观点:赞成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反方观点:反对 你持何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朱元璋塑像、绘画和影视形象图片)——朱元璋该以什么面目出现? 这是存世最早的画像,相传朱元璋长相奇丑无比,脸上还有麻子。但是朱元璋毫不忌讳而且最烦恭维他的人,所以凡是把他画成“帅哥”的画家不仅没有得到赏赐,而且有的还被杀了头。后来的画家悟出了“实事求是”道理,竟然把朱皇帝脸上72个大麻子的准确位置也一一点了出来,反而得到了皇帝的赏赐。这说明朱元璋也喜欢画家如实地刻画…… (板书课题)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交流讨论,了解特点 1、具象艺术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识记)这是具象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教皇英诺森十世》(油画),作者是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创作于1650年。这幅作品后来被教皇本人收藏起来,从来没有展出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画得太逼真了!” (1650年委拉斯凯兹在意大利罗马访问期间,应教皇本人的邀请而作。权势显赫的教皇正襟危坐在一把精致的椅子上,一双凶相毕露的眼睛直盯着观众,威严中包含着贪婪,凶狠中隐藏着狡诈。这个当时已76岁的老谋深算的教皇的面貌和性格特征,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了。以至于教皇本人看了,也只能用半是不满半是赞叹的口吻说:“画得太逼真了!”甚至后来这幅肖像画挂在厅堂里时,从外面经过的几个主教,看到这一肖像还以为真的是教皇坐在里面呢!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所谓典型性,是指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按照创作需要和美的规律与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和综合的艺术处理。 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表现出瞬间性特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具象艺术的典型性,不是完全的照相记录,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能动地反映。这个能动性就表现在画家如何选择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以及画面出现的所有的艺术形象。 这是一个典型的瞬间——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作品分析:王式廓(1911—1973)是中国现代油画家、版画家,山东掖县人。1936年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研究员,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他具有深厚的绘画基本功,经常生活在农民之中进行人物写生。代表作品有版画《改造二流子》,油画《井冈山会师》、《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劳动》及《血衣》的油画素描稿等。1973年4月,为完成油画《血衣》,去河南写生以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于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所积累的生活体验与素材为基础而创作的大型素描(油画稿),也是曾经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杰出革命历史画。整幅画面画家用一个“悲”字串联起典型的人物形象,血泪控诉了一个个悲惨的家庭命运。(典型人物一)画面的视觉中心是一位农村妇女,她高高的站在台阶上,手持着一件血迹斑斑的白色上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她扭过身躯是不愿让人看见自己因为失去亲人而痛苦万分的表情。(典型人物二)在这位妇女的膝下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很明显,这孩子曾经受过惊吓,至今仍然心有余悸,转过头看着那个肥头大耳,搭拉着脑袋的家伙,这家伙就是活活打死他父亲的恶霸地主。我们可以想象在农村,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只剩下了孤儿寡母是何等的悲惨。她们的凄惨命运到底如何?画家只是在孩子旁边安排了讨饭的篮子,破碗和打狗棍(典型的道具一),就做了如此明白的交代。 接着往画面的右下面看(典型人物三),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她拄着拐杖,浑身颤抖,另一只手下意识的指向地主老财站立的方向,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年迈很可能会冲上前去,千刀万剐了这个曾经因为逼债活活打死了自己的老伴、害的她家破人亡的坏家伙。再往下欣赏(典型人物四)有一个老大爷,显然,赖以维持全家人生存的良田,早已被这个地主老财霸占了去,现在只剩下手里的这张废纸——地契。更加悲惨的是画面的右下面,(典型人物五)画家画了一位下肢瘫痪在地的青年,我们当然明白他也是被恶霸地主打断了双腿,留下了终身瘫痪,这种悲痛是生不如死啊!画家并没有到此为止,再看画面的右下角,画家绞尽脑汁,独具匠心,又仿佛信手捏来的那半个独轮车(典型的道具二),说明那个瘫痪了的青年不是被背来的、抬来的更不是抱来的,而是用这个独轮车推来的,他的潜台词是——远,正是这个“远”字,才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地主老财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势力范围之大、折磨和残害百姓之多,确实是一个恶贯满盈,十恶不赦的恶霸地主。到此,深化了《血衣》的主题:旧社会的农民无一例外的深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画家用这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典型的农民形象反映了中国所有农民的悲惨命运,体现了控诉剥削阶级斗争的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有过不少反映农村土地革命斗争的优秀作品,如著名版画家古元、彦涵等的许多版画作品,而王式廓的《血衣》可以说是同类题材作品中最深刻、最成功的艺术典型。 (3)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涵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 (活动一)了解背景 学讲故事(海难) 《梅杜萨之筏》(油画1819年)席里柯(法国)。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这就是世界美术史上著名的油画《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历史真实的海难事件,它比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早发生95年。1816年7月,贵族出生的船长肖马雷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却被法国政府指派驾驶“梅杜萨号”巡洋舰远征非洲塞内加尔,不幸在西非途中搁浅沉没。船长置全舰400余人不顾,匆匆带领一帮亲信乘救生艇逃跑,剩余的150多人只能利用临时搭建的一只小木筏,漂泊海上逃生。十多天后,淡水食物全没有了,狂风恶浪摧残着人们,人们开始绝望疯狂了,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肉。最后被人救起后,仅存10人,这次惨案共死亡140多人。如此的悲剧,在全世界产生了激烈的反响。 2、具象艺术的两个功能(作用)也是评价具象艺术意义的基础:
(1)记录功能:提供人类生活、面貌、情感、习俗、行为以及道德、科技、军事、医学等方面的图象认识(如《清明上河图》)。 (2)社会干预功能:以真实、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过程,表达(能动地反映)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甚至政治态度,来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作用(如:《田横五百士》)。 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三、学生实践 表达写作 (活动二)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尝试讲故事并写成美术鉴赏短文:
1、寻找作品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形式、内容、技巧)。
2、同桌之间学习口头鉴赏(学讲故事)。
3、列出提纲,书面表达(不少于500字)。 |